訪中科院微電子所所長葉甜春:把脈時代 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

葉甜春
如今,信息化時代無所不在地影響著我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微電子技術作為信息時代的核心基礎,涉及領域十分廣泛,甚至可以這樣說:芯片較于信息化的重要性,就如同鋼鐵對于工業化的重要程度。
在微電子領域,該如何憑借自身優勢,履行好時代職責和國家使命,并與國際接軌引領產業創新發展。作為我國微電子學科國立“集團軍”的“掌門人”,我們來聽聽中科院微電子所所長葉甜春是如何率領自己的團隊,踐行“惟精惟一、求是求新”之所訓的。
學科建設適應時代需要
眾所周知,戰略性新興產業,尤其是涉及到信息化方面的產業,無論是社會管理,還是產業發展,都亟需微電子技術和芯片的跟進支撐,所以微電子技術已經成為信息化社會的基礎、共性需求。
基于此,微電子所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審時度勢進行學科方向的大幅調整已是勢在必行。其實早在三年前,全所上下就已戮力同心考慮調整自身學科布局和未來發展方向了。
“科技經濟絕不能‘兩張皮’”。據葉甜春介紹,特別是在“率先行動”計劃提出以后,微電子所進一步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將自身學科結構、布局做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整,徹底將原有學科方向打亂、重整。最終,研究所將學科劃分為基礎研究、核心產品和技術研發、行業服務和行業應用三大門類。
葉甜春認為最后一大門類是全所的特色所在?!拔磥硎甑蕉?,我國微電子領域的重點將在應用上,我們將有針對性地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側重在芯片、傳感器、系統軟硬件解決方案上?!?/p>
在行業服務和行業應用方面,研究所專門組建了八個職能部門:行業服務主要是瞄準國內骨干企業,特別是針對國家投入力度大的一些龍頭企業,研究所與其建立聯合實驗室或聯合研發中心,面向企業開展研發創新、服務和支撐工作。
在行業應用方面,葉甜春表示研究所成立了智能感知研發中心,涉及芯片和傳感器,瞄準的是物聯網等感知應用;新能源汽車電子研發中心,作為未來的戰略性產業研究所也有涉獵;智能制造研發中心,集中于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健康電子研發中心,目標是未來老齡化社會的健康管理;通信和信息工程研發中心,旨在接軌國際領先的通信和信息技術前沿。
通過優化學科布局,研究所目標更加集中和明確,效果十分明顯。葉甜春表示,當前研究所在每個新的方向上都集結了一批人,通過做好規劃,隊伍配置已趨于合理,研發進展迅速,研究所的影響力也在迅速擴大。
研究所不能變為“一潭死水”
“‘開放辦所’口號在微電子所已經提出十年了。”在微電子所,“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結合”的對外合作思想深入人心,結合研究所實際,又是如何詮釋和踐行這句話內涵的呢?
微電子所提出的指導思想是“全方位開放合作”,為此全所做了一次深刻的戰略研討。作為信息社會的公用技術,微電子技術涉及各個和信息有關的領域。葉甜春認為,如今各大與之相關或者不相關的研究機構或者企業,都將自己的“觸角”伸向了集成電路領域:或者從應用、系統的角度往芯片拓展,或者從材料方向往電路靠攏。
“變‘四面受敵’為‘八面來風’,這是我們的一次很大的觀念轉變,在我們并不擅長的領域,如應用或者材料來和其他人合作,這樣更容易發揮出我們的長處。”葉甜春指出,曾經微電子所想把一件事從頭做到尾,甚至做出產品,后來發現這種模式根本不成立:因為搞研發的人往往在突破核心技術,判斷技術方向上是有長處的,而一旦要做出產品,他們則并不擅長。
“研究所的工作其實做一半就可以了,另外一半應該交給其他人去做?!痹谒铮蒲谐晒D化工作前移的思想,讓更多人摒棄了成果做出來才轉化的舊觀念。全所一致認為,只有研發一開始便和企業結合,才能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在這種工作逐漸體現出價值后再交由企業完成后續工作,連研發人員都一起轉移到企業去,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產學研結合。
如今,研究所已與包括武漢新芯在內的行業內部大部分核心企業組建了實驗室,而實驗室則完全由企業來管理,企業也以此為基礎構建起了他們的研發團隊。
“這就是所謂的‘雙跨’人才。”葉甜春表示,研發人員走向企業,如果其變得越來越核心,將來他的方向必定是企業。在他看來,國有研發機構,人才連同成果一起輸出給企業,是應該做的事情。如今,整個微電子所已有200多人進行了“雙跨”。
“這些人在所里保留關系和基本待遇,到企業工作,三年后雙向選擇,這是國家所鼓勵的,也是科學院支持的,三年前我們就開始試點了?!保瑢τ谟腥藫鷳n“人才流失”,葉甜春認為研究所如果幾十年總維持現有人力狀況,可能將變成一潭死水?!白屛覀兊膯T工在科學院做一輩子的事情會成為歷史。”
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
在微電子所,開展科研活動必須堅持“四個基本原則”:技術要國內領先,國際上至少是同步;永遠不去和企業競爭,而是保持合作關系;避免和大學以及同類研究所形成競爭,要聯合他們發揮長處;研究一定要有成果,要有“出口”。
在“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微電子所的“十三五”規劃,繼續依托科學院的“三個面向”,傾注百分之七十的力量聚焦國民經濟主戰場;百分之二十的精力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百分之十的資源配置給基礎研究。
“我們的基礎研究工作瞄準的是世界前沿?!比~甜春指出,一個高技術類的研究所,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拔覀冎蹖W科特點以及國家需求,看到的都是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的微電子應用問題?!?/p>
葉甜春表示,如果十年內不解決好兩千億美元的芯片進口問題,我國未來三十年信息時代的發展將面臨“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局面。而這也是微電子所傾注百分之七十的經歷瞄準國民經濟主戰場的原因。
對于微電子學科的發展,葉甜春毫不諱言如今羈絆最多的依然是體制機制問題。他認為雖然這些共性問題長期存在,且這種既已形成的科研資源配置方式問題也是十分復雜的,但必須要得到解決。
“在科技資源配置上,如果研究員主要經歷都去跑資源去了,就沒有更多經歷來做研發?!彼J為對于國家的各類研究計劃,還沒有找到一個比較符合科研規律的路徑和管理方式。
“我們知道創新本身是未知的,研發也有相應的規律,而項目財務支出限制很嚴格,基本上參照一般性工程項目來管理,做事情總有縮手縮腳的感覺。現在我們的科研工作者用大量的時間和經歷應付檢查”。對于科研經費支出可能存在的違規問題,葉甜春也建議應該以事后懲戒為主,這樣比事前的事無巨細更加有效果。此外,“由于人員經費支出限制,科研人員在進行技術攻關的同時還需要開展橫向創收來解決自己的績效工資”。最近有關部委出臺的科研財務放寬政策確實解決了一些問題,但一些實質性的核心問題還是被回避了,葉甜春笑言“我只能鼓勵研究所的同志們繼續學習南泥灣精神,一手拿槍打鬼子,一手拿鋤頭種地養活自己”。
更遠的未來,葉甜春認為在改進科研管理方法的基礎上,隨著國家下一步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 “微電子所確立的研發領域特點鮮明:硬件和軟件相結合,以芯片和傳感器集成為基礎,上升到系統級的解決方案,解決戰略性新興產業、社會管理現代化和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