篳路藍縷 不忘初“芯”----寫在王洪金先生“終身成就獎”頒獎慶典活動
2017/12/20
作者: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分會執行副理事長、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秘書長于燮康來源: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發布時間:2017-12-19
追憶歷史,銘記前輩篳路藍縷壯志不已;
繼往開來,激勵我輩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集會,舉行王洪金先生“終身成就獎”的頒獎慶典活動,追憶那段歷史、回憶前輩創業付出的艱辛,更是為了激勵我等后輩,銘記歷史、接過旗子、克服困難、開拓未來。
說到王洪金---“老王總”的成就,必然要提到“華晶”的發展歷史以及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發展歷史。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那段歷史,說一說“華晶”從江南無線電器材廠,一個地方國營小廠到部屬“742”廠、再到我國第一條成套集成電路生產引進線的承擔者、我國“南方微電子基地”的實踐者,她每一次華麗轉身背后的故事;說一說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成立前后的故事。

一、 身處棉花巷的地方國營小廠。
1、棉花巷里的地方國營小廠。
江南無線電器材廠成立于1960年,起初200名左右員工。工廠主要生產二極管。
1963年1月1日起,江南無線電器材廠歸屬國家第三機械工業部第十管理總局(后為四機部),工廠代號為“國營第七四二廠”。
也就是在那一年,曾經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斗,為新中國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后又在新中國成立后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無線電通訊技術學習的王洪金同志,服從組織安排,轉業到地方,來到國營第“742”廠工作。
四機部接管以后,國家每年都有一定的投資,也逐步配備、增添了一些設備,但是按照四機部的要求:停止小商品生產,進行半導體管的專業生產。對此,企業的技術能力還是薄弱的,因此工廠通過采用學習兄弟單位技術、引進技術人員、自己動手搞革新等手段,逐步使企業產品品種得到擴大。
2、校企合并,棉花巷到大王基。
1968年底,為響應國家“大力發展電子工業”的號召,經國防工業軍管小組批準作為試點,將無錫無線電機械學校與“742”廠合并,承擔新型半導體工藝設備的研究、試制和生產任務。
從此,“742”廠從棉花巷搬到了大王基。
“742”廠在當時有3個王姓的廠級領導, 王洪金是廠長,所以當時職工們尊稱他為“大王”。所以我在想,歷史是否會有某種偶然或是必然:大王基,大王基,是不是有“大王總”帶領我們為以后的“華晶”創下一份基業的意思?
回憶歷史,我覺得那個階段企業練好內功,積聚能力,為之后的華麗轉身、上臺階奠定了基礎。我歸納為練好了三個內功:
第一、 練好加強企業管理的內功。
企業從棉花巷一路走來,工廠規模在擴大、生產能力在提高、技術水平在提升,企業對原來的規章制度需要進行全面的修訂和健全。主要涉及三個方面:
? 在技術管理方面。貫徹“軍品第一”、“質量第一”思想,在原有的基礎上,制訂了產品質量標準,貫徹工藝規范和檢驗標準;
? 在發揮群眾民主管理的作用方面。各生產班組、車間建立了崗位責任制,各班組建立了六大員:統計員、財產保管員、安全員、生活福利員、質量檢驗員、考勤員,發揮了群眾民主管理的作用;
? 重要問題分析制度方面。工廠健全了定期經濟活動分析制度,對出現的問題,有廠領導分別掛帥組織解決。比如:根據當時工廠產品質量不高的突出狀況,72年,當時有稱“三多一差”的狀況:“退貨多”---占總銷售10%,“廢品多”---占產量15%左右,“自制設備不能使用多”---占自制設備的10%,“產品穩定可靠性差”。
對此,企業開展產品質量運動并成立了工廠的檢查驗收小組。由“大王總”親自任組長,頒布了《廠整頓產品質量驗收標準》,設定了產品質量、定級標準、產品試制、工藝衛生、質量考核、輔助工藝、動力設施、后勤服務、技術培訓等8個方面的驗收標準。真抓實管,使工廠產品質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第二、 練好研制新產品的內功。
當時工廠每個技術員都擔負一只生產或試制產品的任務,其時3DG19高頻小功率三極管,3DK7、K2開關三極管和3DA5大功率管逐步投入正常生產,各種硅高頻大功率低躁聲、硅高速開關和各種數字場效應集成電路等20幾個品種先后投入生產試制。
工廠這種能力的積聚,為以后“華晶”在歷史上多次獲得產品的金牌、銀牌獎;相繼有幾十個品種的產品獲得國家新產品獎;幾十個品種獲得國家的重點新產品證書等榮譽奠定了基礎。“742”廠曾9次榮獲國家金牌產品、8次榮獲國家銀牌獎品、*********企業技術進步獎、國家一級企業等稱號。
第三、 練好凝聚員工熱情的內功。
根據五月份自然條件氣候、溫度較適宜半導體器件生產的特點,工廠在70年代初開始提出開展以“大戰紅五月”為載體的活動,以激發員工們內心的艱苦奮斗的精神和為工廠、國家多做貢獻的熱情,當時許多員工、干部幾乎都是早班連中班,或者是中班連夜班(恐怕今天在場的許多同志至少是有過“7進7出”經歷的吧)。有些班組為了盡快完成某一項國防重點工程的配套產品,還把鋪蓋搬進了車間。這種現象在現在來看是很難理解、不可思議的,但是當時就是這樣一種忘我的工作狀態。
由于從內心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工廠到處可聞可見“大戰紅五月”的好人好事、生產捷報頻頻傳來,工廠年年都完成國家生產計劃。此后,工廠把“大戰紅五月”活動列為傳統,年年保持。
由此我們看到:當時從全國范圍來看,江南無線電器材廠是一個地方國營小廠,講規模不是第一,論技術不是一流,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國營小廠,憑著以王洪金等老一代“華晶人”的勇氣與執著,使得工廠積累了即將騰飛的內在動能。
二、 以“742”廠為重點的我國“南方微電子基地”建設
“742”廠在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歷史中是頗具濃墨重彩一筆的,主要原因有二條,而這二條原因又與我們“老王總”的參與其中有著深刻的關聯:第一是1977年,我國引進的第一條成套的集成電路生產線----從日本引進的彩色電視機用雙極線性集成電路生產線,定點在“742”廠;第二個原因是1983年,“南方微電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無錫微電子工程落戶“742”廠。
我們分別來說說其中的一些故事。
1、我國從日本引進的彩色電視機用雙極線性集成電路生產線,定點在“742”廠。
1977年初,經黨中央和國務院批準,決定從日本引進彩色顯像管生產線的同時,另外引進彩色電視機用線性集成電路生產線。
為了落實、確定這條引進線的定點地區和建設單位,國家四機部等相關部委開展了多方面的勘察和分析研究工作。各地方也為了這條引進線的落戶,各顯神通展開了競爭。但是最后“花落”“742”廠,這其中與“老王總”卓有成效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我們查到的文件資料顯示:1977年3月份,經四機部和國家有關部門同意,安排王洪金及“742廠”總工程師車運洪等10多人參加了中國技術進出口總公司代表團與日本東芝公司代表團在北京的談判。
這是我們查到的歷史資料,我想在這個“爭取定點”的過程中,“742”廠以及“老王總”還做了許多在歷史資料中我們沒有辦法查到的其他的工作軌跡,因為我們深知這種前期的努力有些無法在歷史文件中一一呈現。
如果“742”廠沒有“引進線”項目落戶,很可能就沒有以后的“無錫微電子工程”落戶“742”廠、落戶江蘇無錫;
如果“742”廠沒有“引進線”項目落戶,也很有可能工廠會在以后改革開放、企業市場化競爭中與許多同類型企業一樣面臨(兼并、破產等)種種窘境。
所以,“742”廠定點引進線建設,不僅是工廠具有深遠意義的事件,也是關系到工廠每個員工具有深遠意義的事件;
所以,“王總”以及老一代“華晶人”對企業建設、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對江蘇無錫集成電路產業乃至對全國集成電路產業所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
我們應當向“王總”等老一代企業領導人致敬!
1977年7月,江蘇省革委會根據無錫市革委會提出的關于引進線的定點報告,正式向國家計委、國家建委提出要將引進線定點在無錫市“742”廠的報告。
1978年10月,國家計委批準了江蘇省革委會和四機部的“定點報告”,正式下達了任務書。
任務書指出:同意利用“742”廠進行擴建,建成專門生產電視機集成電路專業工廠和MOS與雙極型集成電路的試制廠,年產彩色電視機線性集成電路11個品種年產量2600萬塊的生產能力。
由此,“742”廠成為了當時我國產能******、工序最齊全,涵蓋集成電路完整產業鏈的專業化工廠。
期間的幾個重要事件:
第一、 引進線建設、投產日期。
1980年5月,開工建設引進生產線前道工序(3吋,5um技術),1982年10月引進線前工序投產。期間,1981年10月引進線后工序投產。1985年完成了引進工程的國家驗收。
第二、 “742”廠為國家集成電路規模化生產作出貢獻。
引進線投產以后,“742”廠能否盡快突破設計產能、上量,不僅是工廠局部的重點工作,也是衡量當時我國集成電路生產是否形成工業化大生產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和突破點。
當時主要克服了一個難以逾越、現在來看不是問題的障礙:那就是,企業內部在執行產品標準上,是“死抱國外給定的產品標準”還是“全面滿足用戶需求為******”?“742”廠在這方面作了大膽的探索,最后事實證明了以“全面滿足用戶需求為******”、“用戶標準就是產品標準”的做法是符合現代企業管理要求的,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的。
1987年實現全年集成電路產量3003萬塊的好成績,終于突破了設計產能。并在以后連續多年保持了高增長的年產量。按照1987年全國的統計數據:“742”廠的產品產量占到了全國產量的近40%。“742”廠為國家集成電路規模化生產作出了貢獻。
第三、 積極響應電子工業部“一家引進,多家受益”的號召,即5um技術推廣。
“742”廠消化吸收引進成果,從全國大局出發,無私推廣已經掌握的集成電路生產技術,免費贈送技術資料、推廣工廠的質量管理經驗、派工程技術人員到兄弟單位支援。
當時歡迎全國相關企業來工廠學習,“老王總”有句話:來“742”廠學習,除了吃飯要錢,住宿不要錢!
客觀地講,全國各地許多集成電路產業鏈相關企業的成長和發展,都得到過“742”廠的幫助和扶持。
2、“南方微電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無錫微電子工程落戶“742”廠。
“742”廠引進工程取得了成效,將我國的5um雙極工藝及相應產品推上了新臺階,也實現了我國集成電路的工業化生產。但與當時國際技術相比、與我國巨大的市場相比,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一是工藝;二是產品。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七五”期間微電子產業的頭號工程---無錫微電子工程上馬并且落戶“742”廠。
1983年5月,電子工業部作出決策:由電子部24所調入500人,組建24所無錫分所,組建無錫微電子科研生產聯合體。
四川永川24所是電子工業部大規模生產的主力研究所。電子工業部認為應當發揮“742”廠的引進線大生產經驗、發揮24所的技術能力,強強聯合,爭取時間,盡快掌握2~3微米工藝大生產技術。
無錫微電子工程的主要任務是:
(1) 調24所部分人員到無錫成立24所分所;
(2) 引進建設3微米技術MOS生產線;
(3) 5um雙極生產線擴產;
(4) 建設相應配套設施。
期間的幾個重要的事件:
第一、重要時間點:
1985年正式注冊為“無錫微電子聯合公司”;
1987年,國家計委批準無錫微電子工程科研中心開工建設。
1989年8月,工程建設期間,在聯合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華晶電子集團公司”(科研中心更名為“華晶公司中央研究所”)。
從此一個響亮的名字---“華晶”,誕生了!
1990年11月,MOS生產線開工建設。
1994年6月,無錫微電子工程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生產。
第二、 無錫微電子工程建設的技術成果。
24所分所成立后,利用742廠已有的廠房、設備條件,突破了“六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64K動態隨機存儲器的研制,1986年3月份研制出最小線寬2.5um、集成13萬個元件的64K動態存儲器,通過技術鑒定。1993年生產出************塊256K動態隨機存儲器;
新建成的設計中心從1988年到1992年開發新產品108種。
第三、雙極電路擴建項目的生產成果。
雙極電路擴建項目投產,使工廠雙極電路的年生產能力從原來1990年的3230.4萬塊,到1993年達到4500萬塊,技術能力提高到5吋3um。工程竣工驗收時上級領導的評價是:“投資是省的、水平是高的、速度是快的、效益是好的!”
第四、 重視人才培養、重視企業文化建設。
“華晶”有一套成功的人才培養的機制。不管是行政、技術、黨務等方面的干部、人才使用,組織部門專門建立人才使用的考察制度以及建立后備干部制度。人才使用嚴謹、嚴肅。
多年以后有句這樣話來贊揚華晶的人才培養機制:華晶是中國微電子產業的黃埔軍校。說的是多年以后從“華晶”走出了許多在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鏈上、在各條戰線上發揮巨大作用的“華晶”人。
我們對此作過一個統計,從華晶走出去的在其他公司或政府部門曾經擔任過主要領導、骨干的人數不下500人,目前仍然有300多位“華晶”人繼續奮斗在我國集成電路各產業鏈的重要關鍵崗位上。比如,中芯國際、華虹宏力、華力微電子、長電科技、通富微電、美國硅谷等等,祖國的大江南北各條戰線上也都有“華晶”人的身影,比如國家計生委、無錫物價局、工商局、銀行、工程建設等等。今天在座的集成電路領域的各位企業老總就是華晶培養出來的杰出代表。曾經擔任過“華晶”總工程師的滕敬信作過一首《憶秦娥.融情華晶》的詞,其中詠道:
世將華晶譽黃浦,
眾賢鑄就功勛業。
功勛業,
代有才出,
微電天闊。
“華晶”除了在人才培養方面得到了社會的贊譽以外,同時非常重視企業的文化建設。當時“王總”提出的“華晶精神”仍猶言在耳:“銳意進取爭第一、艱苦奮斗創新業、無私奉獻做主人。”企業通過引導教育,輔以對員工關心愛護的手段(比如,建造員工生活區華晶新村、職工醫院、浴室、員工困難補助、走訪員工生活等等),形成了員工樂意“跨前一步做工作”、以“企業發展我自豪”為榮的局面,企業精神面貌振奮。
三、 半導體行業協會成立的前前后后
“王總”與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淵緣是從1985年成立“集成電路聯合組織”開始的。
1、集成電路聯合組織。
“集成電路聯合組織”可以說是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一個雛形。
成立的原因是“742”廠引進線項目的成功,使我國的集成電路生產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全國來講盡管產業還非常弱小,但是已經出現有“協調產業共性問題、形成產業發展合力”的需求。
所以在1985年底,時任電子工業部部長李鐵映提出成立“集成電路聯合組織”的意見。因此,中國電子器件工業總公司發起組織了國內40多家跨地區、跨所有制的部屬、地方的集成電路企業、科研所,在自由平等、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下成立了“集成電路聯合組織”。
由于當時“742”廠引進了全國******的5um生產線,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要的生產基地,因此集成電路聯合組織的秘書處設在了“742”廠。集成電路聯合組織為行業發展做了大量的協調組織工作。
2、相繼成立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專業協會。
以后,隨著產業形勢的發展又逐步成立了“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1989年1月7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專業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機電部體改司,1989年11月7日批復);
所以,從時間上講: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是全國最早成立的行業協會組織。
“王總”是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的第一任理事長,共連任了4屆理事長的職務,直到他決意提出不再擔任理事長為止。
“王總”也是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第一任理事長。
剛才說到的集成電路聯合組織、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半導體
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專業協會都是設立在“742”廠的,因此當時協會的活動經費以及辦公經費主體都是“742”廠支持的。應該說“王總”對協會無論在財力上、企業幫扶上,還是工作指導上都給予了積極的支持。我總結主要是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協會成立之初先后兩次組織了對全行業的調查。摸清了我國集
成電路產業發展之初的規模、從業人數、產品產量、工藝技術等基礎情況,摸清了“家底”;
二是,協調、解決成員單位的共性問題。組織會員單位編制《集成電
路企業在線產品目錄》、《全國集成電路廠家主要加工項目資料匯編》、制定切合實際的產品質量標準、協商產品價格幅度等等;
三是,每年組織召開行業會議,溝通信息。同時多次組織產品市場會、
全國集成電路行業設備調劑轉讓會等等;
四是,鼓勵協會辦好《半導體行業》專業刊物。刊物刊載行業調查情
況、各企業的生產現狀介紹、重要行業會議信息預告、技術動態探索、國內外產品型號對比等信息。這在那個信息溝通方式比較單一的年代,刊物為會員單位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臺;
目前協會依然在堅持辦《半導體行業》,并且還根據形勢發展增加辦好網站、公眾號、《集成電路行業簡訊》等的信息溝通平臺。
五是,為政府及行業研究機構提供政策依據和相關信息。比如根據當時電子工業部的要求,重點調研了集成電路“水貨”沖擊國內市場的狀況,寫成了調查報告,報告分析原因符合國情、內容翔實豐富,對策建議恰當,成為了政府管理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決策的可靠依據,被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推薦為電子工業部情報成果一等獎;
六是,積極參與籌備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工作。1987年8月份,由中國電子器件工業總公司、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集成電路聯合組織、半導體情報網四個機構共同發起籌備成立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
應該說,籌備工作的具體事務性工作是依托集成電路聯合組織秘書處來完成的。起草了協會工作文件,醞釀推薦協會領導班子等等。
所以,不論是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雛形---集成電路聯合組織,還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產業方面的專業協會----集成電路專業協會和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以及之后成立的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王總”堪稱是我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建設的引領者,他與時俱進、開拓性地指導和開展半導體行業的管理與協調工作,為促進我國半導體行業的建設和健康發展作出了很重要的貢獻。
四、 不忘初“芯”砥礪前行
今天到會的有許多當年的老領導:薛成志副市長、蔣守雷廠長、徐發明總經理等,還有其他一些老領導,他們與“老王總”一樣,都為“華晶”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無錫微電子工程領導小組,第一任組長是電子工業部副部長劉劍鋒,后調海南省工作。曾培炎接任組長,時任國家計委副主任。
今天到會的還有許多以前曾經在“華晶”大院工作過的同事們,以及曾經在“華晶”大院工作過、現在仍然奮斗在我國半導體各個產業鏈上獨當一面的“華晶人”企業家。有從北京、深圳、上海、合肥等地專程趕來參加座談會的各位企業家,領導。
如今的華潤微電子,在新的征程上又邁出了新的步伐,無論是科研、生產都有了新的發展、新的格局,特別是近2年華潤微電子在陳南翔執行副董事長領導班子的帶領下,謀篇布局產業與資本的融合、打造技術能力與系統應用能力的提升,實現產品突破、應用突破、競爭力突破,朝著躋身全球功率半導體第一陣營的行列奮力挺進。
如今的無錫市產業形勢,更加欣欣向榮。今年8月份,總投資超100億美元的華虹集團集成電路研發和制造基地項目落戶無錫。這是無錫市聚焦重點,將集成電路產業放到緊要位置的重要體現,這也是重振無錫“國家南方微電子工業基地”雄風的重要載體。
應該說,無錫繼國家“908”工程后,與華虹共同攜手國家“910”工程,必將使無錫“國家南方微電子工業基地中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提升。
近年來,無錫市委市政府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越來越重視,2017年初又出臺了《無錫市加快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指出在“十三五”期間設立總規模20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以重點聚焦培育若干個國內外知名的集成電路龍頭企業。無錫市一系列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政策的出臺與實施,給無錫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從曾經的“國家南方微電子工業基地”到如今華虹項目的簽約,無錫集成電路用27年時間回歸這一國家戰略性產業。我想,雙方的這種選擇與合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既是傳承,也是開拓;雙方的這種選擇與合作,除了是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深刻認識和在理念上的高度契合以外,更是因為無錫市產業強市主導戰略帶來的發展生態環境的改善與吸引。
今天無錫市主管集成電路產業的市經信委領導出席座談會以及無錫電視臺的現場采訪均說明對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視。
我們有理由相信,無錫將迎來新一輪強勁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脈動!
我們的集成電路事業必將大有可為!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有過“華晶”的印記,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也一定會留下我們的足跡。
我們曾經以“華晶”為榮耀,“華晶”也必將以我們為驕傲!
木頭能腐爛、石頭可風化、鋼鐵會銹蝕,而惟有精神能夠成為心中永恒的圖騰!
讓我們銘記歷史、接過旗子、克服困難、開拓未來、發揚廣大“華晶”精神,把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不斷推向新的高度!
繼往開來,激勵我輩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集會,舉行王洪金先生“終身成就獎”的頒獎慶典活動,追憶那段歷史、回憶前輩創業付出的艱辛,更是為了激勵我等后輩,銘記歷史、接過旗子、克服困難、開拓未來。
說到王洪金---“老王總”的成就,必然要提到“華晶”的發展歷史以及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發展歷史。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那段歷史,說一說“華晶”從江南無線電器材廠,一個地方國營小廠到部屬“742”廠、再到我國第一條成套集成電路生產引進線的承擔者、我國“南方微電子基地”的實踐者,她每一次華麗轉身背后的故事;說一說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成立前后的故事。

一、 身處棉花巷的地方國營小廠。
1、棉花巷里的地方國營小廠。
江南無線電器材廠成立于1960年,起初200名左右員工。工廠主要生產二極管。
1963年1月1日起,江南無線電器材廠歸屬國家第三機械工業部第十管理總局(后為四機部),工廠代號為“國營第七四二廠”。
也就是在那一年,曾經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斗,為新中國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后又在新中國成立后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無線電通訊技術學習的王洪金同志,服從組織安排,轉業到地方,來到國營第“742”廠工作。
四機部接管以后,國家每年都有一定的投資,也逐步配備、增添了一些設備,但是按照四機部的要求:停止小商品生產,進行半導體管的專業生產。對此,企業的技術能力還是薄弱的,因此工廠通過采用學習兄弟單位技術、引進技術人員、自己動手搞革新等手段,逐步使企業產品品種得到擴大。
2、校企合并,棉花巷到大王基。
1968年底,為響應國家“大力發展電子工業”的號召,經國防工業軍管小組批準作為試點,將無錫無線電機械學校與“742”廠合并,承擔新型半導體工藝設備的研究、試制和生產任務。
從此,“742”廠從棉花巷搬到了大王基。
“742”廠在當時有3個王姓的廠級領導, 王洪金是廠長,所以當時職工們尊稱他為“大王”。所以我在想,歷史是否會有某種偶然或是必然:大王基,大王基,是不是有“大王總”帶領我們為以后的“華晶”創下一份基業的意思?
回憶歷史,我覺得那個階段企業練好內功,積聚能力,為之后的華麗轉身、上臺階奠定了基礎。我歸納為練好了三個內功:
第一、 練好加強企業管理的內功。
企業從棉花巷一路走來,工廠規模在擴大、生產能力在提高、技術水平在提升,企業對原來的規章制度需要進行全面的修訂和健全。主要涉及三個方面:
? 在技術管理方面。貫徹“軍品第一”、“質量第一”思想,在原有的基礎上,制訂了產品質量標準,貫徹工藝規范和檢驗標準;
? 在發揮群眾民主管理的作用方面。各生產班組、車間建立了崗位責任制,各班組建立了六大員:統計員、財產保管員、安全員、生活福利員、質量檢驗員、考勤員,發揮了群眾民主管理的作用;
? 重要問題分析制度方面。工廠健全了定期經濟活動分析制度,對出現的問題,有廠領導分別掛帥組織解決。比如:根據當時工廠產品質量不高的突出狀況,72年,當時有稱“三多一差”的狀況:“退貨多”---占總銷售10%,“廢品多”---占產量15%左右,“自制設備不能使用多”---占自制設備的10%,“產品穩定可靠性差”。
對此,企業開展產品質量運動并成立了工廠的檢查驗收小組。由“大王總”親自任組長,頒布了《廠整頓產品質量驗收標準》,設定了產品質量、定級標準、產品試制、工藝衛生、質量考核、輔助工藝、動力設施、后勤服務、技術培訓等8個方面的驗收標準。真抓實管,使工廠產品質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第二、 練好研制新產品的內功。
當時工廠每個技術員都擔負一只生產或試制產品的任務,其時3DG19高頻小功率三極管,3DK7、K2開關三極管和3DA5大功率管逐步投入正常生產,各種硅高頻大功率低躁聲、硅高速開關和各種數字場效應集成電路等20幾個品種先后投入生產試制。
工廠這種能力的積聚,為以后“華晶”在歷史上多次獲得產品的金牌、銀牌獎;相繼有幾十個品種的產品獲得國家新產品獎;幾十個品種獲得國家的重點新產品證書等榮譽奠定了基礎。“742”廠曾9次榮獲國家金牌產品、8次榮獲國家銀牌獎品、*********企業技術進步獎、國家一級企業等稱號。
第三、 練好凝聚員工熱情的內功。
根據五月份自然條件氣候、溫度較適宜半導體器件生產的特點,工廠在70年代初開始提出開展以“大戰紅五月”為載體的活動,以激發員工們內心的艱苦奮斗的精神和為工廠、國家多做貢獻的熱情,當時許多員工、干部幾乎都是早班連中班,或者是中班連夜班(恐怕今天在場的許多同志至少是有過“7進7出”經歷的吧)。有些班組為了盡快完成某一項國防重點工程的配套產品,還把鋪蓋搬進了車間。這種現象在現在來看是很難理解、不可思議的,但是當時就是這樣一種忘我的工作狀態。
由于從內心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工廠到處可聞可見“大戰紅五月”的好人好事、生產捷報頻頻傳來,工廠年年都完成國家生產計劃。此后,工廠把“大戰紅五月”活動列為傳統,年年保持。
由此我們看到:當時從全國范圍來看,江南無線電器材廠是一個地方國營小廠,講規模不是第一,論技術不是一流,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國營小廠,憑著以王洪金等老一代“華晶人”的勇氣與執著,使得工廠積累了即將騰飛的內在動能。
二、 以“742”廠為重點的我國“南方微電子基地”建設
“742”廠在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歷史中是頗具濃墨重彩一筆的,主要原因有二條,而這二條原因又與我們“老王總”的參與其中有著深刻的關聯:第一是1977年,我國引進的第一條成套的集成電路生產線----從日本引進的彩色電視機用雙極線性集成電路生產線,定點在“742”廠;第二個原因是1983年,“南方微電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無錫微電子工程落戶“742”廠。
我們分別來說說其中的一些故事。
1、我國從日本引進的彩色電視機用雙極線性集成電路生產線,定點在“742”廠。
1977年初,經黨中央和國務院批準,決定從日本引進彩色顯像管生產線的同時,另外引進彩色電視機用線性集成電路生產線。
為了落實、確定這條引進線的定點地區和建設單位,國家四機部等相關部委開展了多方面的勘察和分析研究工作。各地方也為了這條引進線的落戶,各顯神通展開了競爭。但是最后“花落”“742”廠,這其中與“老王總”卓有成效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我們查到的文件資料顯示:1977年3月份,經四機部和國家有關部門同意,安排王洪金及“742廠”總工程師車運洪等10多人參加了中國技術進出口總公司代表團與日本東芝公司代表團在北京的談判。
這是我們查到的歷史資料,我想在這個“爭取定點”的過程中,“742”廠以及“老王總”還做了許多在歷史資料中我們沒有辦法查到的其他的工作軌跡,因為我們深知這種前期的努力有些無法在歷史文件中一一呈現。
如果“742”廠沒有“引進線”項目落戶,很可能就沒有以后的“無錫微電子工程”落戶“742”廠、落戶江蘇無錫;
如果“742”廠沒有“引進線”項目落戶,也很有可能工廠會在以后改革開放、企業市場化競爭中與許多同類型企業一樣面臨(兼并、破產等)種種窘境。
所以,“742”廠定點引進線建設,不僅是工廠具有深遠意義的事件,也是關系到工廠每個員工具有深遠意義的事件;
所以,“王總”以及老一代“華晶人”對企業建設、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對江蘇無錫集成電路產業乃至對全國集成電路產業所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
我們應當向“王總”等老一代企業領導人致敬!
1977年7月,江蘇省革委會根據無錫市革委會提出的關于引進線的定點報告,正式向國家計委、國家建委提出要將引進線定點在無錫市“742”廠的報告。
1978年10月,國家計委批準了江蘇省革委會和四機部的“定點報告”,正式下達了任務書。
任務書指出:同意利用“742”廠進行擴建,建成專門生產電視機集成電路專業工廠和MOS與雙極型集成電路的試制廠,年產彩色電視機線性集成電路11個品種年產量2600萬塊的生產能力。
由此,“742”廠成為了當時我國產能******、工序最齊全,涵蓋集成電路完整產業鏈的專業化工廠。
期間的幾個重要事件:
第一、 引進線建設、投產日期。
1980年5月,開工建設引進生產線前道工序(3吋,5um技術),1982年10月引進線前工序投產。期間,1981年10月引進線后工序投產。1985年完成了引進工程的國家驗收。
第二、 “742”廠為國家集成電路規模化生產作出貢獻。
引進線投產以后,“742”廠能否盡快突破設計產能、上量,不僅是工廠局部的重點工作,也是衡量當時我國集成電路生產是否形成工業化大生產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和突破點。
當時主要克服了一個難以逾越、現在來看不是問題的障礙:那就是,企業內部在執行產品標準上,是“死抱國外給定的產品標準”還是“全面滿足用戶需求為******”?“742”廠在這方面作了大膽的探索,最后事實證明了以“全面滿足用戶需求為******”、“用戶標準就是產品標準”的做法是符合現代企業管理要求的,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的。
1987年實現全年集成電路產量3003萬塊的好成績,終于突破了設計產能。并在以后連續多年保持了高增長的年產量。按照1987年全國的統計數據:“742”廠的產品產量占到了全國產量的近40%。“742”廠為國家集成電路規模化生產作出了貢獻。
第三、 積極響應電子工業部“一家引進,多家受益”的號召,即5um技術推廣。
“742”廠消化吸收引進成果,從全國大局出發,無私推廣已經掌握的集成電路生產技術,免費贈送技術資料、推廣工廠的質量管理經驗、派工程技術人員到兄弟單位支援。
當時歡迎全國相關企業來工廠學習,“老王總”有句話:來“742”廠學習,除了吃飯要錢,住宿不要錢!
客觀地講,全國各地許多集成電路產業鏈相關企業的成長和發展,都得到過“742”廠的幫助和扶持。
2、“南方微電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無錫微電子工程落戶“742”廠。
“742”廠引進工程取得了成效,將我國的5um雙極工藝及相應產品推上了新臺階,也實現了我國集成電路的工業化生產。但與當時國際技術相比、與我國巨大的市場相比,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一是工藝;二是產品。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七五”期間微電子產業的頭號工程---無錫微電子工程上馬并且落戶“742”廠。
1983年5月,電子工業部作出決策:由電子部24所調入500人,組建24所無錫分所,組建無錫微電子科研生產聯合體。
四川永川24所是電子工業部大規模生產的主力研究所。電子工業部認為應當發揮“742”廠的引進線大生產經驗、發揮24所的技術能力,強強聯合,爭取時間,盡快掌握2~3微米工藝大生產技術。
無錫微電子工程的主要任務是:
(1) 調24所部分人員到無錫成立24所分所;
(2) 引進建設3微米技術MOS生產線;
(3) 5um雙極生產線擴產;
(4) 建設相應配套設施。
期間的幾個重要的事件:
第一、重要時間點:
1985年正式注冊為“無錫微電子聯合公司”;
1987年,國家計委批準無錫微電子工程科研中心開工建設。
1989年8月,工程建設期間,在聯合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華晶電子集團公司”(科研中心更名為“華晶公司中央研究所”)。
從此一個響亮的名字---“華晶”,誕生了!
1990年11月,MOS生產線開工建設。
1994年6月,無錫微電子工程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生產。
第二、 無錫微電子工程建設的技術成果。
24所分所成立后,利用742廠已有的廠房、設備條件,突破了“六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64K動態隨機存儲器的研制,1986年3月份研制出最小線寬2.5um、集成13萬個元件的64K動態存儲器,通過技術鑒定。1993年生產出************塊256K動態隨機存儲器;
新建成的設計中心從1988年到1992年開發新產品108種。
第三、雙極電路擴建項目的生產成果。
雙極電路擴建項目投產,使工廠雙極電路的年生產能力從原來1990年的3230.4萬塊,到1993年達到4500萬塊,技術能力提高到5吋3um。工程竣工驗收時上級領導的評價是:“投資是省的、水平是高的、速度是快的、效益是好的!”
第四、 重視人才培養、重視企業文化建設。
“華晶”有一套成功的人才培養的機制。不管是行政、技術、黨務等方面的干部、人才使用,組織部門專門建立人才使用的考察制度以及建立后備干部制度。人才使用嚴謹、嚴肅。
多年以后有句這樣話來贊揚華晶的人才培養機制:華晶是中國微電子產業的黃埔軍校。說的是多年以后從“華晶”走出了許多在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鏈上、在各條戰線上發揮巨大作用的“華晶”人。
我們對此作過一個統計,從華晶走出去的在其他公司或政府部門曾經擔任過主要領導、骨干的人數不下500人,目前仍然有300多位“華晶”人繼續奮斗在我國集成電路各產業鏈的重要關鍵崗位上。比如,中芯國際、華虹宏力、華力微電子、長電科技、通富微電、美國硅谷等等,祖國的大江南北各條戰線上也都有“華晶”人的身影,比如國家計生委、無錫物價局、工商局、銀行、工程建設等等。今天在座的集成電路領域的各位企業老總就是華晶培養出來的杰出代表。曾經擔任過“華晶”總工程師的滕敬信作過一首《憶秦娥.融情華晶》的詞,其中詠道:
世將華晶譽黃浦,
眾賢鑄就功勛業。
功勛業,
代有才出,
微電天闊。
“華晶”除了在人才培養方面得到了社會的贊譽以外,同時非常重視企業的文化建設。當時“王總”提出的“華晶精神”仍猶言在耳:“銳意進取爭第一、艱苦奮斗創新業、無私奉獻做主人。”企業通過引導教育,輔以對員工關心愛護的手段(比如,建造員工生活區華晶新村、職工醫院、浴室、員工困難補助、走訪員工生活等等),形成了員工樂意“跨前一步做工作”、以“企業發展我自豪”為榮的局面,企業精神面貌振奮。
三、 半導體行業協會成立的前前后后
“王總”與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淵緣是從1985年成立“集成電路聯合組織”開始的。
1、集成電路聯合組織。
“集成電路聯合組織”可以說是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一個雛形。
成立的原因是“742”廠引進線項目的成功,使我國的集成電路生產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全國來講盡管產業還非常弱小,但是已經出現有“協調產業共性問題、形成產業發展合力”的需求。
所以在1985年底,時任電子工業部部長李鐵映提出成立“集成電路聯合組織”的意見。因此,中國電子器件工業總公司發起組織了國內40多家跨地區、跨所有制的部屬、地方的集成電路企業、科研所,在自由平等、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下成立了“集成電路聯合組織”。
由于當時“742”廠引進了全國******的5um生產線,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要的生產基地,因此集成電路聯合組織的秘書處設在了“742”廠。集成電路聯合組織為行業發展做了大量的協調組織工作。
2、相繼成立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專業協會。
以后,隨著產業形勢的發展又逐步成立了“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1989年1月7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專業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機電部體改司,1989年11月7日批復);
所以,從時間上講: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是全國最早成立的行業協會組織。
“王總”是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的第一任理事長,共連任了4屆理事長的職務,直到他決意提出不再擔任理事長為止。
“王總”也是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第一任理事長。
剛才說到的集成電路聯合組織、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半導體
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專業協會都是設立在“742”廠的,因此當時協會的活動經費以及辦公經費主體都是“742”廠支持的。應該說“王總”對協會無論在財力上、企業幫扶上,還是工作指導上都給予了積極的支持。我總結主要是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協會成立之初先后兩次組織了對全行業的調查。摸清了我國集
成電路產業發展之初的規模、從業人數、產品產量、工藝技術等基礎情況,摸清了“家底”;
二是,協調、解決成員單位的共性問題。組織會員單位編制《集成電
路企業在線產品目錄》、《全國集成電路廠家主要加工項目資料匯編》、制定切合實際的產品質量標準、協商產品價格幅度等等;
三是,每年組織召開行業會議,溝通信息。同時多次組織產品市場會、
全國集成電路行業設備調劑轉讓會等等;
四是,鼓勵協會辦好《半導體行業》專業刊物。刊物刊載行業調查情
況、各企業的生產現狀介紹、重要行業會議信息預告、技術動態探索、國內外產品型號對比等信息。這在那個信息溝通方式比較單一的年代,刊物為會員單位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臺;
目前協會依然在堅持辦《半導體行業》,并且還根據形勢發展增加辦好網站、公眾號、《集成電路行業簡訊》等的信息溝通平臺。
五是,為政府及行業研究機構提供政策依據和相關信息。比如根據當時電子工業部的要求,重點調研了集成電路“水貨”沖擊國內市場的狀況,寫成了調查報告,報告分析原因符合國情、內容翔實豐富,對策建議恰當,成為了政府管理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決策的可靠依據,被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推薦為電子工業部情報成果一等獎;
六是,積極參與籌備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工作。1987年8月份,由中國電子器件工業總公司、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集成電路聯合組織、半導體情報網四個機構共同發起籌備成立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
應該說,籌備工作的具體事務性工作是依托集成電路聯合組織秘書處來完成的。起草了協會工作文件,醞釀推薦協會領導班子等等。
所以,不論是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雛形---集成電路聯合組織,還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產業方面的專業協會----集成電路專業協會和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以及之后成立的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王總”堪稱是我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建設的引領者,他與時俱進、開拓性地指導和開展半導體行業的管理與協調工作,為促進我國半導體行業的建設和健康發展作出了很重要的貢獻。
四、 不忘初“芯”砥礪前行
今天到會的有許多當年的老領導:薛成志副市長、蔣守雷廠長、徐發明總經理等,還有其他一些老領導,他們與“老王總”一樣,都為“華晶”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無錫微電子工程領導小組,第一任組長是電子工業部副部長劉劍鋒,后調海南省工作。曾培炎接任組長,時任國家計委副主任。
今天到會的還有許多以前曾經在“華晶”大院工作過的同事們,以及曾經在“華晶”大院工作過、現在仍然奮斗在我國半導體各個產業鏈上獨當一面的“華晶人”企業家。有從北京、深圳、上海、合肥等地專程趕來參加座談會的各位企業家,領導。
如今的華潤微電子,在新的征程上又邁出了新的步伐,無論是科研、生產都有了新的發展、新的格局,特別是近2年華潤微電子在陳南翔執行副董事長領導班子的帶領下,謀篇布局產業與資本的融合、打造技術能力與系統應用能力的提升,實現產品突破、應用突破、競爭力突破,朝著躋身全球功率半導體第一陣營的行列奮力挺進。
如今的無錫市產業形勢,更加欣欣向榮。今年8月份,總投資超100億美元的華虹集團集成電路研發和制造基地項目落戶無錫。這是無錫市聚焦重點,將集成電路產業放到緊要位置的重要體現,這也是重振無錫“國家南方微電子工業基地”雄風的重要載體。
應該說,無錫繼國家“908”工程后,與華虹共同攜手國家“910”工程,必將使無錫“國家南方微電子工業基地中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提升。
近年來,無錫市委市政府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越來越重視,2017年初又出臺了《無錫市加快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指出在“十三五”期間設立總規模20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以重點聚焦培育若干個國內外知名的集成電路龍頭企業。無錫市一系列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政策的出臺與實施,給無錫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從曾經的“國家南方微電子工業基地”到如今華虹項目的簽約,無錫集成電路用27年時間回歸這一國家戰略性產業。我想,雙方的這種選擇與合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既是傳承,也是開拓;雙方的這種選擇與合作,除了是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深刻認識和在理念上的高度契合以外,更是因為無錫市產業強市主導戰略帶來的發展生態環境的改善與吸引。
今天無錫市主管集成電路產業的市經信委領導出席座談會以及無錫電視臺的現場采訪均說明對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視。
我們有理由相信,無錫將迎來新一輪強勁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脈動!
我們的集成電路事業必將大有可為!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有過“華晶”的印記,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也一定會留下我們的足跡。
我們曾經以“華晶”為榮耀,“華晶”也必將以我們為驕傲!
木頭能腐爛、石頭可風化、鋼鐵會銹蝕,而惟有精神能夠成為心中永恒的圖騰!
讓我們銘記歷史、接過旗子、克服困難、開拓未來、發揚廣大“華晶”精神,把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不斷推向新的高度!
責任編輯:陳炳欣